陈向迅首次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
2013年12月30日,由我院和中国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家协会、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;陈向迅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和8、9展厅开幕m88下注登录 。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出席开幕式并主持,中国美术学院院长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,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,中国美术馆馆长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,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m88下注登录 。中国美协理论文员会顾问邵大箴,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赵卫,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,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,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,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何加林,中国艺术研究院、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满维起,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杭间,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尉晓榕,艺术家张立辰先生、姜宝林先生、卓鹤君先生、王鲁湘先生及各界媒体、观众等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。 本次展览是陈向迅在国内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,是对其多年来艺术实践和追求的多方位展示,共展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百余幅。 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展出陈向迅近几年创作的大幅设色意笔山水,是对当代山水表现形式和语言建构的努力,包括《春来江水绿如蓝》、《清景无限》、《正是江南好风景》《江上有秋山》等;第二部分展出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成名作《牧歌三月》、《燕子声里》、《家家唱晚》、《杏花枝花》等,以特殊处理的新媒体形式亮相,是对早期作品的再创作,光影中赋予了一种水墨之外的视觉感受,与其多年来创作的《兰江记忆》组画和部分《瓶花》作品在同一空间展出;第三部分展示其创作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水墨作品,包括将传统资源进行局部转换的《课徒系列》,把书法碑帖和山水经典重新组合的《水墨构成》,意象上强调神秘和冷寂感觉的《门神》,以及泼墨写意的《山雨》系列。 陈向迅1956年生于浙江杭州,198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(原浙江美术学院)中国画系本科并留校任教;1990年该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,师承陆俨少先生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陈向迅的作品重视形式语言的表达,讲究笔墨表现的传统意味,追求厚重而充实、丰富而精致的整体效果和画面构成。多年来,他始终在思考中国画该怎样不失传统,又与当代接轨。虽然在其每一次创作探索中,会引起一些争议,但他坚持求;变,在当代水墨表现语言的实验和变革,是较为成功的一位。因为他不是简单地趋于形式表面的解读,而是注重语言表述中的内涵品质。近年来的创作无论在表现形式、还是创作立意上,大多能从其严谨而厚实的表现风格中产生一种写意品格的共鸣。 陈向迅的创作历程,有其一定的轨迹,尊重传统而不重复传统。早在其1987年创作的《课徒系列》,就有较强的现代构成意识。对传统经典的局部放大,构成与以往的山水画完全不同的视觉形象和表现方式,将课徒临摹的;斧劈皴、;披麻皴、;单勾、;双勾这些最基本的树石符号孤立强化,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。九十年代初期的《水墨构成》系列,选择了历代碑帖作为一种构成元素,直接临摹到画面上。陈向迅说,;作品把书法、印章、山水皴法视作一种单纯而简洁的形象符号,追求一种总体的水墨感觉,并没有把它当山水画来看待。画面中印章的红、水墨的黑、宣纸的白,三者的组合形成空间结构上的补充和层次的利用。 从重彩写意的五光十色,到水墨语言的深沉厚重,是陈向迅作品的另一特色。从他本科毕业创作开始用丙烯黑色替代了传统的墨,到《课徒系列》尝试不同的黑颜料作画,不断试验传统中国画颜料如何与其他不同性质颜料的结合使用 。他的画中,色与墨融合多变,常用丰富的小色块笔触代替平涂的大色块,让设色不流于简单的渲染,讲究水墨设色的完整精致m88下注登录 。在他看来,中国画设色是对笔墨层次的一种色调补充,而不仅仅是追求色彩自身各种对比关系的表现。重要的是在于;中国画设色在于心境和意境的创造,创作写意山水画时,不必太关注真实景物中的光影关系和色彩变化,而是要关注情景交融中的内心感受和倾诉 。 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1月10日。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向迅在开幕式现场致辞与嘉宾们合影留念(从左至右:范迪安、姜宝林、许江、邵大箴、陈向迅、潘公凯、卢禹舜)陈向迅和嘉宾们一起看展览和嘉宾们一起看展览陈向迅 水墨构成—2 95.7×95.8cm 1989年陈向迅 课徒系列-1 176.5×286.5cm 1987年 陈向迅 清景无限 179×288.5cm 2013年陈向迅 瓶花 74.7×143.9cm 2000年(编辑:崔月、张婷婷)